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辉煌四十年多彩交通靓——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巡礼

发布日期: 2018-12-18 16:50 信息来源: 济宁市交通运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辉煌四十年多彩交通靓——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巡礼



金秋时节,我市交通重大项目建设迎来收获季节。在圣源大道提升工程8月20日提前竣工通车后,泗河综合开发示范段道路于9月30日竣工;济宁东二环、北二环西延相继竣工通车,西二环除跨运河大桥外,其余路段全部竣工,年底将实现济宁“大二环”全线贯通......重大交通项目的推进,为济宁交通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了突出重要位置,不断强化领导,加大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快,公路运输车辆迅猛增加,组织管理水平极大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9598.6公里,是1978年底改革开放前的7.7倍。目前,全市拥有高速公路327.7公里,一级公路659.3公里,二级公路1638.7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98.8%,全市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5.13公里。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营业性载客汽车1007辆,为改革开放前的4.4倍,营业性载货汽车11.7万辆,为改革开放前的35倍;汽车维修业户1481个,道路运输从业人员19.9万人。目前,全市拥有营运船舶7589艘,716万吨载重,分别为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22倍和898倍;水运年货运量4000余万吨,货运周转量200亿吨公里,分别为改革开放前的30余倍和125倍;港口从业人员近20万人。我市民航从开航1周年执飞4条航线,通航5个城市,周航班密度38班,到目前执飞18条往返航线,通航25个城市,周航班密度95班;从开航第一年1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到今年预计实现115万人次。目前,全市拥有邮政营业网点200余个,取得快递经营许可证的快递企业260余家,快递从业人员近万人。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内通外联,畅通路网助推经济走上快车道

1978年以前,济宁的公路曾经和许多市地一样,“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公路建设基本上只能满足于“修修补补”。到1984年底,济宁市的公路密度仅为21.4公里/百平方公里,沥青路面里程占公路通车里程的56.8%,而1970年前后修建的老油路占了沥青路面的70%,行驶在这些老油路上的解放牌汽车平均时速仅28公里左右,公路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瓶颈。济宁市委、市政府从发展的角度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要发展,路是先行官”、“济宁要振兴,先把公路通”,由此转变了“修路靠上,使用无偿”的旧观念,树立了“不等不靠,自己修路”的新思想,坚定了“公路通,百业兴”的信念,提出了“大干三年,改变济宁公路面貌”的响亮口号。从1985年起,连续四年召开了由市五大班子领导和县市区党委、政府一把手参加的交通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公路建设。1988年底,济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的规定》,对公路建设采取了6条优惠政策,为大搞公路建设开放了绿灯。“七五”期间,济宁市新建水泥、沥青路574.1公里,改造老油路1130.9公里,完成大中型桥梁55座,将104国道曲阜段改造为一级公路,从此济宁市开始有一级公路,初步改变了济宁公路落后面貌。1994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公路建设工作会议上确定了由建设一般公路向建设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的战略转移,使交通发展进入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实施后,济宁市抢抓机遇,再次掀起公路建设热潮,使济宁市公路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1998年10月开工建设的京福高速公路曲阜至张山子段,从此拉开了济宁市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市围绕干线公路“联通”的目标,公路建设发展迅猛。济徐高速公路济宁至鱼台段、滨湖大道、滨河大道、圣源大道、泗河综合开发示范段道路等一批公路重点工程竣工通车,106公里的济宁“大二环”即将全线贯通。枣菏跨湖高速公路、董梁高速公路、济宁大道西延、环湖大道东线正加快实施。新机场高速工程正按有关规定抓紧报批。目前,全市所有县(市、区)之间全部由二级以上的公路相连接,公路交通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城市连接线等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破解了因交通不畅带来的难题,给公路沿线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商机,对济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提档升级,架起水运大通道

济宁自古以来有着“江北水城”的美誉,作为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是江北最大的运河港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港航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凯歌高奏。森达美跃进港区、龙拱河港区、嘉祥铁水联运港口等一批现代化港口相继建成运营。京杭运河邓楼船闸、长沟船闸、微山一线船闸以及洙水河航道等一批港航重点工程竣工运营。韩庄复线船闸正按计划推进船闸主体、上下游引航道建设。京杭运河“三改二”、湖西航道改造工程、梁济运河梁山段复航工程已开工建设。微山三线船闸正进行立项审批,将着手开展郓城新河、泉河、湖西白马河、代渔河等重点支流航道升级改造。推进内河港口扩能转型,打造港口产业集群。“港产城”一体化进展顺利,累计总投资23.77亿元,设计吞吐能力2780万吨的梁山寿张集铁水联运港、邹城正方铁水联运港、微山铁水联运港、任城跃进沟物流园港等已全面启动。



服务民生 交通民生保障工程成绩裴然

济宁,这块孕育了儒家先贤的毓灵宝地上,有近600万农民生活在6788个村庄里,到上世纪末,全市仍有2021个村庄被阻隔在公路网、商贾云集的繁荣之外。当满载着瓜果鲜菜的货车,走亲访友乘客的客车穿梭在城镇之间时,这里的人们,却还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坎坷路上奔忙劳碌,多少年了,他们每个人的心底都积蓄着 一份剧烈的盼望:快些铺就通向繁荣世界的金光大道吧!

2003年3月,济宁市全面启动了“村村通”民心工程。到2011年底,全市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达到99.9%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从2012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实施以村庄道路硬化工程为基础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决策部署,下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村内道路落后的面貌。到2014年6月底,五年的任务三年完成,提前两年实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村庄全部达到街面道路硬化。在实现道路“村村通”、“村内通”后,2015年开始实施“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道路建设带动生态文明建设,三年内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截止2016年底,全面完成5049个村的道路硬化建设任务目标,累计硬化村庄道路2.2万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村庄道路通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近年来,全市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济宁市推进“四好农村路”的战略部署,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统筹谋划,全力攻坚,持续推进,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曲阜市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该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  机制基本建成。

曾经,道路旅客运输一直是制约济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出行的瓶颈。1985年,随着公路旅客运输“放开搞活”政策的实施,济宁市按照政策较早地开放了道路运输市场,鼓励社会化运输,道路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全市拥有一级汽车站4个,二级汽车站10个,年发送旅客1175万人次。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不断提升道路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济宁市主城区至所有县(市、区)城际公交全部贯通。具备通车条件的扶贫村已完成村村通公交,道路条件差的先后开通了赶集车、学生定点通勤车,已完成308个公交站牌建设,公交通达率100%。济宁交运集团旗下所有公交车全部实行扫码支付,济宁市公交集团在完成一卡通新设备的安装和原公交卡系统升级改造的基础上,9月1日实现了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和扫码支付。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各县(市、区)在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车辆、完善线网,提高行政村站点覆盖率,全市共开通城乡公交线路342条,公交线路通达155个乡镇,覆盖6238个行政村,乡镇公交车通达率为100%,行政村公交站点覆盖率为96.2%,城区、城际、城乡、镇村四级公交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使百姓更具幸福感。


优化布局 编织空中靓丽桥梁。

济宁曲阜机场于2008年12月28日开航,机场辐射苏鲁豫皖四省八市近4000万人口,是山东省重要民航空港。近年来,济宁民航始终牢固坚守“飞行安全、廉政安全、真情服务”三个底线,不断强化安全管理、优化航线布局,努力提升机场服务保障能力,保持了持续安全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联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大连、沈阳、哈尔滨、呼和浩特、成都、昆明、海口、厦门等国内热点城市的航线网络,民航在推动济宁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交通出行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开航以来至今年9月,济宁民航共安全运营航班45509架次,年均增长29.25 %;旅客吞吐量457.7万人次,年均增长39.42 %;货邮吞吐量10850.2吨,年均增长48.96 %。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增幅均居国内机场前列。2014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跻身全国民航运输机场第100名; 2017年,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97.1万人次,同比增长55.6 %,在全国228个运输机场中排名第86名,较上年晋升7个位次,机场执飞航线数量和通达城市数量均较2016年翻了一番。机场已连续8次获得民航华东地区“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荣誉称号,保持了人为责任事故、事故征候为零的记录,已实现第9个航空运输安全年。


  风好扬帆 邮政事业蓬勃向上

根据国家邮政体制改革要求,济宁市邮政管理局成立于2012年10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负责全市邮政快递市场的安全监管。市邮政管理局成立以来,全力保障全市邮政快递市场安全畅通,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拥有邮政营业网点200余个,取得快递经营许可证快递企业(含分支机构)260余家,快递从业人员近万人。顺丰、中通等15家知名快递企业在我市设立了区域性分拨中心,业务辐射菏泽、枣庄等鲁西南地区。全市快递业多年来连续保持40%左右较高增速,2018年预计全市快件业务量将突破8000万件。

精心编制行业发展蓝图。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中心城区发展规划,确定了全市邮政业“一轴两圈三园多节点”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了高新区滨河电商快递产业园,吸引上海中通投资10亿元建设了鲁西南快递分拨中心及电商仓储中心,并将中通商业山东总部落户产业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邮政业”“快递三向”(向下、向西、向外)、“快递三进”(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以及“快递三上”(上车、上船、上飞机)等重点任务,吸引大型快递企业的总部、区域总部、区域性服务功能设施落户济宁。邮政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用日益明显,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快递电商融合发展体系,建成100余处快递电商镇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市150多个乡镇(街道)实现快递服务全覆盖。伴随着 “快递+农特产品”“快递+工业产品”金牌项目持续推进,邮政业服务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制造业,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作用日益显著,将逐步成为关系百姓民生、服务生产生活、优化结构调整的重要业态。

 

 

 

 


网站标识码:3708000012

主办单位:济宁交通运输局